小书亭

散文行天下

“心性合一”的散文之美

——读《青海湖随想二则》之随笔

(一)

“读万卷书,莫如行万里路”。此言极是。

匆匆浏览,有心之神往塔尔寺的激动;细致咀嚼,更有喟叹青海湖魂的圣洁。在自然、地理、传奇、诗书中,我们感受情感的力量,宗教的纯洁,自然的和谐;浪漫、绮丽、厚实、执著。此散文随笔同样赋予了这种特别的灵性:炽烈而单纯,透彻而寥廓。也许,得利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,也许得益于作者多年的情愫酝酿,也许更得意于才女与生俱来的那种才气:高贵之大气的文风,沸腾而理智的情感,睿智而深邃的思想。

泉从心涌,文自心出。游思八级,落地有根;抒情万丈,节奏澎湃;着眼前之景,探情丝之细;虽一时之见闻,但一世之阅历。是啊,唯有因特殊的爱,才有最别致的情;唯有毕生的向往,才有最痴情的笔端。

当代富裕的社会生活让我们行得更远,看得更清,贴得更紧。而散见于各种报刊、博客的各种旅游散记正以几何级量倍增地呈现在阅读者的眼前,让我们应接不暇。但是,在繁荣的全民旅游时代,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拘一格的驴友随笔,然而,我们很难看到“心性合一”的文字作品——这文字之美,必须体现言语之妙曼,具有人文思想的内涵,具有地理方略的特色,更应该具有写手最独特的感受;所以,读李冉英的《青海湖随笔》之后,便有如上这种莫名的澎湃。

(二)

实则虚之,虚实的不仅仅是文字脉络之频率;虚则实之,更是主观情绪和客观地理人文的。

当代散文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势,唯有那些更“文艺范”的散文,才让所有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品味价值。相对而言,唯有精神和意气的融合、实与虚的结合,独处之奥秘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汇才是真的高妙。这其间最需要的唯有笔墨之淋漓、转合之自然,驭气之通畅,言辞之铿锵最得读者之青睐。此文如是。

“在红尘的无数围追堵截中,释放那份心灵的自由与纯美……因为你始终以纯净的蓝色与翱翔的自由驻扎在我的心波深处,一如凝视远处的雪山,你的身影便无处不在,因为前世,我就是你湖边的一只水鸟……”

好一只水鸟啊!在《感受青海湖魂》中,我读出了“自由,博大,纯洁”,这是诗性才女对个人自由精神的最佳注释。我们不仅看见了蓝天、白云、清纯的湖水,呢喃的小鸟,更分明感受到诗人气质的散文笔法——这种笔法,有诗意的波涛,有情感的澎湃,更有苦苦守望之后的惊喜,在感同身受中“感受”。

行游笔记中,我们有话要说。说什么固然必要,如何说?才是实实在在表明写作的态度。诗人气质的她,总会用一股特有的文气畅流在文本之中,像不羁的长江之水:灵秀、情切、率性、热情。写到动情处,真是不拘一格,不由自主,妙语叠出。文辞之中豪迈和文心并存,浩荡和娟秀共生。读之,不会沉沦,思之,必然无涯。有种欲罢不能的文字之惑的贪婪,有种意气贯长虹的气度。

“跨过四川盆地丰美的土地,越过川西高原的绿色屏障,俯瞰广袤无疆却荒凉沉寂的昆仑山脉与祁连山脉,只为见你翱翔于湖蓝中的自由,只为听你透着苦涩却满含芬芳的歌唱,只为跟你遗世独立的脚步,只为念你定格于高原深处的伟岸……”

是的,我们随着笔端也感受了青海湖诗性之美,男神之傲,纯粹之念,无邪之歌,那是诗意浩荡,情感丰厚的,自由,博大,纯洁。所以,笔端自然是心语频频,语气切切,亲近而自然,如叹“你是用怎样的胸怀与坚毅,才储藏了与平原与海洋中的大川大海一样的广袤之水?”般酣畅淋漓!

(三)

在《仰望塔尔寺》中,她仰望,不是因为粉丝的无缠头牵挂;她仰望的是佛心莲蓬,这点是少女时代的伏笔,也是她一生的精神意念。现在终于在网络时代绽放,李冉英的网名正是叫做“空谷鸣琴”。在这里,我不禁想到不知是因为鸣琴之悠长寓意空谷之寂寥呢?还是因为空谷之寂寥烘托鸣琴之悠长!我没有对此和她交流,但是明心见性,直指佛缘倒是明证的了。

不能不惊叹李冉英(空谷鸣琴)语言的智慧和言语气势;不能不惊叹,我们在阅读中总能感受到热情似火的激情;不能不随着流畅的清新的快意的音符而赏心悦目。文字之美,最大莫过于如此,流水之鸣佩悦耳,笔势之畅快淋漓,智慧之言语铿锵;贯穿全文的情感之血脉如江河奔腾快意,如小溪,涓涓滴翠而滋润,意气贯通穿九霄。

我欣赏她笔下始终不渝的“信仰,智慧,虔诚”,这是一种态度,所以此文题目中有“仰望”之传奇:唐蕃和亲之文成公主的传奇,少女时代偶遇班禅的神奇……

从此,佛,成为某种隐喻,向佛,归佛,少女时代的一则巧遇,礼请佛缘;历经红尘,方知滚滚迷障之深,雾霾之重,心魔之妖。她写到“在虔诚而智慧的高原人面前,佛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,在这样的信仰面前,会生出诸多看似平凡人不可能实现之事,这也许就是信仰的超凡力量吧!”

善良的期待“怀揣的是一颗虔诚的真善美之心,他们的顶礼膜拜之心与修佛法之为,皆是荡涤人性中的假丑恶,而还原一个人最初的纯净与简单,大爱与慈悲,利他而小我,而这正是一个人来到世间最应该具有的信仰!”渴望拥有“有一份不倦的良心与道德的信仰!”才是才女下笔的夙愿。

(四)

而今,再次将两篇游记短文连珠起来,更有新的发现。

我们在文字的河流中感受到自然若水到渠成,畅意在牵引中澎湃。这引入,当此时。读者可以任意的映像观照自我:情,真,纯;你、我,他;由此,她读出了“在红尘的无数围追堵截中,释放那份心灵的自由与纯美”。显然,这样的认识,有着和诗人共振的频率之外,更有着自由精神的绝对碰撞。由此,我更享受这种散文——散文写意,诗人笔法,思想引领,个性抒怀,读这样的文字,有着一种独特的心性之美的享受。唯有不拘泥在小我之化境,才有真我之自然;唯有真我之自然,才有豪迈之文意。

见,或者不见;游,或者未览;记,或者未忆……自宋玉“高唐赋”问世以来,辞藻之美被格外推崇;后有苏子“赤壁”之问,从此天地空玄而泛滥。更见“到此”一游之轻浮,山水无病行者多病之呻吟……

游记,不是写给游客看的,游记更不是写给今天看的,游记,应该写给未来。

记得,我在博客上阅读她的草稿之时,曾经这样评说:“唯情最无情,唯情最多情。当生命因为情感之河澎湃,人之所以为人才感到生命的真和意义。正是如此,自古女子才纠结在唯多情、更痴情、最伤情的意境中不能自拔。看什么,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我们如何去看。”仅仅湖光山色,不足以勾引我们长久的流连,仅仅是高原化境,也不足以震撼我们早已被红尘蒙蔽的心灵。所以,作者引用一代情圣诗人仓央嘉措的诗不仅仅是因为诗歌,而是足以让世上所有的女儿翘首期待的那份“情殇”。

“深邃的碧蓝,纯净如洗过的蓝天一样,那种纯净似乎比海更深沉而内敛,苦涩中透着无法触摸的高贵。”我们看见了什么,不仅仅是文字符号,而是基于文学艺术之花绽放在心的高原之花。

(五)

“心性游记”是她的最大特点,非御用文人为地方政治经济之敷衍奉承。这,在网络文化时代显得尤其珍贵,唯有抛弃太个人的小资情调,用最富个性化的语言,才可写出心的游记、而非新的游记。

游记随笔,散文心旅。洞开心扉才是自然才是真情。见惯了许多随笔写作的套路,也见多了变相广告的游记,很少会阅读到心性合一、天人和睦的随笔——过去与现实、诗意和散文结合的心性随笔。所以,心性散文,品格第一;除开人格之独立之格外,更有驭气而不拘才是格——去小资之卖弄,唯情感之自然;游仙境幻心境,抒胸襟行长风;期天地而碰撞,与真情而同殇……

啊,这文学之奇葩,就这样鲜艳起来。(未完待续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推荐小说

相邻推荐